|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寻甸县民族风情

寻甸县民族风情

关键词:寻甸县风情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寻甸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und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498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寻甸民族风情主要表现为各民族的婚姻、服饰、礼仪节日、饮食、宗教信仰、丧葬等方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寻甸各民族既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回  族
    (一)服饰。寻甸回族的服装,与汉族相接近。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少数男人还保留着戴白帽,女人顶盖头的习惯。
    (二)饮食。饮食以大米,面为主食。肉食主要是牛、羊、鸡、鸭、鱼、兔肉等。忌食猪、狗、马等不会反刍的动物肉和一切动物的血。这是与其他民族在生活习惯上最明显的区别。回民传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喜欢烤茶。
    (三)沐浴。回族家庭一般比较讲究清洁卫生。好客是他们突出的良好风尚。作礼拜的人,礼拜前要进行沐浴,使用专门的浴巾和净壶。不作礼拜的人也要经常洗澡,逢节日或宰牲之前都得沐浴更衣。房前屋后都要收拾整洁,院子、堂屋随时在打扫。牲畜一般都另置畜厩。正堂屋都有喜欢挂字画,包括山水、花卉画。字画有的是请阿訇用阿拉伯文字写成的。回族人民勤劳勇敢,善于经营。
    (四)婚姻。回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实行民族内婚,很少同其他民族开亲。解放前,包办婚和早婚比较普遍。男女双方一经决定开亲,男方一般都得备办礼品,经过“捏手”(订婚)、“吃满堂红”、“过礼”等手续,才可以结婚。成亲的那天,还要请阿訇念喜经,也叫念“尼卡哈”。
    (五)丧葬。寻甸回族实行土葬。人死了叫“归真”,称死者为“默衣特”。主张速葬。当天死,当天埋。 停尸在家,一般不超过三天。人死了,先停放在公用“水床”上,然后请阿訇和年长的人来“洗尸 ”,裹上用白布做成的“片凡”(尸衣),装在公用的经匣里,抬上山安葬。坟上面是用土垡理成长形的土堆。下面挖土坑转洞。“默衣特”放入洞内,可以避免野兽损坏。不搞陪葬,丧葬比较简朴。对送“默衣特”的人。要请吃素饭。亲友之间都有主动助丧的好传统。
    (六)节日。回族的节日最初是属于伊斯兰教节日,后来逐渐发展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又叫尔代)、“宰牲节”(古尔邦节)和圣忌。“开斋节”(回历十月一日)每年把斋一月后,庆祝开斋。“古尔邦节”(回历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圣忌”,纪念穆罕默德生与逝(俱在回历六月八日)。这三大节日。是国际性的宗教节日。一九五六年,省人民政府规定,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三大节日各放假一天。每逢节日到来广大回族群众喜气洋洋。沐浴穿新衣,到清真寺去过节。清真寺更是热闹非凡,宰牛宰羊,炸油香,欢迎前来过节的人。阿訇礼拜后还要讲“经”。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欢乐气氛。
    (七)语言。回族语言,通用汉语。但在民族内部和家庭用语中还保留着一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
    比如,穆斯林(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朵斯梯(指朋友、兄弟)、伊必利思(指魔鬼)、多灾海(指地狱)、色两目(见面问好)、鲁安(油)、骨施特(肉)等等,说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在回民中,小孩生下来后要请阿訇给起“经名”,以伊斯兰教圣人的名字命名,如有的男人叫阿里、哈桑,尤素福;有的女人叫阿绮社、色麦、海底彻等。
    (八)宗教信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教徒称“穆斯林”(顺从者),信仰“安拉”或称“真主”。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是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言行录),“阿訇”是宗教职业者,掌教阿訇住清真寺,主持清真寺所辖区域的宗教事务。旧社会,清真寺置有公田,阿訇靠公田收入的一部分生活。信教群众到清真寺礼拜,由阿訇率领。回族群众遇到婚丧嫁娶,“应好事”等,都得请阿訇念经祈祷,宰牲也要请阿訇。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过去也是回民商议大事的地方。寺内开办“经学”,阿訇负有教学的任务。寻甸现有清真寺40所。清真寺作礼拜的人多数是年长者。近几年也有极少数青少年学习念经礼拜。按教规,虔诚的教徒,每天要五次礼拜,每星期五聚礼(叫主麻)。农忙时人少,农闲时人多。平时也有在自己家里作礼拜的。礼拜前须沐浴,称“小净”、“大净”。礼拜时穿上干净衣服,男人戴上白帽或包白布缠头,女人顶一方齐肩的白布盖头。一年还要“把斋”一个月。有条件的穆斯林一生中还应该至少一次到“麦加”(穆罕默德圣人的出生地)去朝觐。民国时期,寻甸大营村有个张阿訇就去过麦加,被称为“张哈只”。改革开放至今20多年间,先后有   人到麦加去朝觐。
1987年10月,成立伊斯兰教协会。

       彝  族
    (一)生活特征。彝寨,一般座落在山坡上或山凹里有水的地方。几乎每个村寨附近都有密枝林,葱茏茂密,被彝家视为风水宝地。一进村,就可以看见彝家的“垛木房”,它是用砍削过的木料,一层层镶砌而成。铺上土楼,屋顶盖一层厚厚的山竹茅草,构造简单,但比较坚固实用。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盖起了瓦房和砖房。
    (二)服饰。彝族妇女以勤劳朴实著称。祖祖辈辈自纺自织。麻丝和羊毛是她们缝制衣服的主要原料。一般说来,男的穿四幅齐的对襟宽袖长衫,用宽约四、五公分的红毛呢做成长腰带。围腰三圈,面前留下齐脚板的飘带。再套上毛呢领褂。头戴五圈以上青布套头,留一耳尾在外,青布绑腿,脚穿细耳麻草鞋。四幅齐的宽长裤,打褶系腰带。外披一件四脚毛羊皮褂或羊皮绉毡,手戴银制或铜制的手镯。穿戴整齐,行动利索。女的也是四幅齐的长衣,只在脚前和后背套缝上丝线绣的毛呢花板。用绣花布或印花布做成大袖套小袖。未婚的穿白布统裙,已婚的穿青布或灰布花白褶裙。头箍是用毛呢或布条裹成直径约二公分粗细的布条,围成大小两个圆圈,固定在一起,再裹一层红色毛巾,边缘垂上三、五公分长的细丝飘须。老人戴铜或银的大耳环,青年戴瓜子形或椭圆形的银链耳坠。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服饰也有所改变。
    酒,是彝家特别喜爱之物。无论男女老少,绝大多数人一年四季都爱喝。除买白酒外,每年冬季,各家都要酿几大缸包谷燕麦甜白酒,时间越放得长,味道越甘美。客人来了,舀一碗敬上。收工回家,舀一碗解渴,有“累了喝碗酒,力气常常有”的说法。
    (三)婚姻。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家庭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很不突出。青年男女婚前自由恋爱。每逢“立秋节”到来时,男女青年便邀约到村外游玩,谈情说爱,互相看中以后,再请媒说合,父母同意后,就可以订婚。有的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男女就在春节赶新街的日期,请人将女方拖回家,就算结婚。在家庭中,男管外,女管内,男耕女织,夫妻合作。
    (四)丧葬。传统习俗是火葬,烧不化的金属都不能殉葬。死了人首先要“做祭”。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到场。一夜到天亮吹唢呐。锣鼓喧天,还要请毕摩念经。现在人死了也用棺木装殓土葬。
    (五)节日。彝族的节日主要火把节、立秋节,而寻甸彝族主要是立秋节。解放前,火把节是寻甸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的6月24日举行,节期为三天,内容为祭祖及娱乐活动,如斗牛、摔跤、打秋千、骑马、射弩等,
    目的是除恶灭害、预祝丰收。解放后,一些地方不再重视火把节,转为过立秋节。立秋节是火把节演变而来的,时间仍为6月24日,以娱乐活动为主,“汉族的戏台,彝族的秋台”,指的就是立秋节的隆重性。立秋节的重要活动内容是斗牛,斗牛是由斗蟋蟀、斗鸡、斗羊演变而来的,除外还有摔跤、骑马、射弩,文艺表演、物资交易等活动,立秋节是彝族群众预祝丰收的节日。
    (六)语言文字。寻甸彝族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老彝文”是早先的象形文字,也称爨字。发明者阿可,是纳垢酋后裔(纳垢与寻甸毗邻,今马龙县一带,历史上一度时期属寻甸)。他弃官隐居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名曰韪书爨人。但是懂这种文字的很少,现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老毕摩”巫师懂得一些。相传在四百多年以前,矣卜安土司家统治寻甸时期,曾集中培养过“毕摩”,其地址现在仍称“毕摩村”。“毕摩‘在彝族人民中,是掌握实权的礼仪官,文字掌握在他们手里,被神秘化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学习汉语的人逐渐增多。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地区普遍办了学校,彝文经过改革创制,在彝族聚居地区学校的小学教师采用彝、汉两种语言教学,促进了山区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现在村寨里除了少部分人只会讲彝话,还听不懂汉话外,能够彝、汉两种语言并用的人逐渐多起来。在山区工作较长的汉族干部或杂居的其他民族同志,在长期相处中也学会了彝话,促进了民族语言文化的交流。
    (七)宗教信仰。历史上,彝族的原始宗教多是自然崇拜性质。崇拜鬼神和万物有灵,祭祀祖先。尤其崇拜山神和树神,认为只要安了山神,人畜就会兴旺,安了树神才能家业丰收,所以每个村子旁边的“密枝林”,每年都要杀牲祭祀。婚丧嫁娶也要请“毕摩”念经,乞求神灵保佑,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信鬼神的人越来越少了。过去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略的目的,千方百计输入宗教。一八九三年,英国基督教会派牧师到这一带进行传教活动。首先在白彝居住的新哨设立教堂,成立内地会总会。接着在海头、朵马戛等地(均系彝、苗族聚居区)成立分会。进行宗教活动。当时的教派,还有循道公会,安息日会等。在县境内41个彝族村子和16个苗族村子中设有教堂。在彝、苗、汉族群众中发展教徒。直到一九五一年九月,美国牧师赫德鲁和赫德宽仁等才离开寻甸。
 苗   族
    (一)语言文字。寻甸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系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因长期迁徙,民族文字被失传。1906至1915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柏格理同贵州威宁的部分苗族人士创建了老苗文即“波拉文”;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会同相关专家在对全国苗语普查的基础上,对“老苗文”进行改革,创制了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字母苗文,称“新苗文”。
    (二)婚姻。寻甸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中男女地位平等。婚姻自由,择偶多在本民族中选择,与其他民族通婚的较少。苗族同姓不结婚。
    (三)节日。寻甸苗族节日主要是“花山节”。“花山节”又名“跳场”、“跳花”、“踩花山”、“耍花山”、“跳花山”,是汉语对苗语“阿依奥”、“南丽牢”、“额阿道”、“跟达”的指称,语意是“欢聚、团聚、大山上的聚会”,是法定的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地区和支系的不同时间也不同,春节初一至初八、三月三、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十三等不一。花苗支系一般为农历五月初五。寻甸通常是秋收之后,如寻甸第一届花山节为1996年12月22日、第二届为1007年11月16日。内容为祭花杆、爬花杆、跳芦笙、唱古歌、文艺表演、射弩、武术表演、斗鸡、斗牛、赛马、踢足球、打篮球、服饰展、工艺展、文化艺术展、妇女穿针、织布、纺麻、刺绣等。
    “花山节”顾名思义是在“花山”上过的节日,核心精神是民族团结欢聚,实质是对蚩尤等先烈缅怀、对故土的怀念、对新生活的向往。苗族起源于“九黎”和“三苗”部落。5000多年前,“九黎”部落居住在黄河流域,与黄帝、炎帝部落三足鼎立,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部落和共同的祖先之一。在首领蚩尤的领导下,“九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苗族人民过着安定祥和的幸福生活。后因领土之争,炎帝、黄帝联合进犯“九黎”,在涿鹿战役中,寡不如敌,首领蚩尤牺牲,“九黎”战败并土崩瓦解。涿鹿战役是苗族人民由胜入衰的转折点,尽管后来建立过“三苗”部落和楚国,但再已没有以一个民族的形式登上政治舞台,像尤太民族一样成为世界上命运最悲惨却坚忍不拔的民族。为了逃避敌人的残杀,苗族人民放弃美丽富饶的家园,辗转迁徙、流落他乡、四处漂泊。避难漂泊中的苗族人民,每年都在崇山峻岭中聚会。为明确团聚地点,在山上竖立了挂满红绸和山花的花杆。苗族同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男士头戴白布或黑布、身穿白褂布衣,女士头戴象征苗族皇帝皇冠的冕冠、身穿象征苗族皇帝大印、故土黄河长江的衣服,带着曾用来探水过河的芦笙,在崇山峻岭中围着花杆载歌载舞,以表示对蚩尤等苗族先烈的追悼、对故土的怀念、对重新团聚的庆贺、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年复一年就成了传统。这就是“花山节”的历史来源。标杆上挂满红绸和山花,这就是“花杆”,花杆竖立在山上就是“花山”,在“花山”上过的节日就是“花山节”。新中国成立后,苗族人民结束了被奴驭、残杀的历史,成为国家、社会的主人,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花山节”便成为缅怀先民、歌颂幸福生活、青年喜结良缘、展示苗族文化艺术、各民族大团圆的节日。
    (三)饮食。苗族主食大米、包谷、马铃薯等,饮食方式与当地其他民族大同小异。
    (四)服饰。苗族是唯一能把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因长期的迁徙,苗族文字失传,服饰便成为记载苗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为苗族历史的写真,成为认识苗族、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苗族服饰俗称花衣服,花衣服主要由头饰、上衣、裙子、花腰带、绑腿组成,每一部份都赋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头饰,男性头饰一般为黑色或白色,意蕴为蚩尤等苗族先烈戴孝,表示尽忠;女性头饰形如圆锥体,象征苗族皇帝皇冠,用于迁徙中保藏五谷良种。
    上衣,代表盔甲。衣背后有一块约长一尺、宽八寸的长方形吊布,苗语称“阿劳鲁”,象征苗族皇帝的大印;衣服图案由菱形图案和花边组成,代表田地和城池。
    裙子,由不同的花纹和布条组成,黄布条意蕴黄河、红布条象征长江,苗族原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表明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思念;黄红布条横直交叉,象征沟渠、道路。
    绑腿,由黄、红布条组成,黄布条意蕴黄河、红布条象征长江,同样表明对故土的怀念。
    (五)信仰。苗族的信仰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方面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除了信仰原始宗教外,寻甸部分群众如先锋的龙潭箐、柯渡的肥草箐、鸡街的西坡田、坝塘、则鲁箐、拉利等信仰基督教。
    (六)丧葬。苗族丧葬礼仪比较简单,一般不择日,青年、小孩随死随葬,中年、老人待亲人赶来吊唁后才入葬,苗族一般实行土葬,用棺材。
    (七)禁忌。因为原始宗教的信仰等各种原因,苗族现实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禁忌,如烧火时禁止从树梢烧起,以免分娩时婴儿脚先落地,影响母子生命安全;看见小鸟抱蛋,不能在火塘边讲,以免蛇去吃掉;妇女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能到别人家,以免给他人带来祸灾;参加丧葬回来,进房时要将火放在门口并用水扑灭,人要跨过火烟才进屋,以免将鬼带入屋;铜、铁、银等金属不能放入棺材内,以免死者到阴间不舒服而回来骚扰家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