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寻甸世居少数民族

寻甸世居少数民族

关键词:寻甸县世居少数民族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寻甸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und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0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寻甸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是回、彝、苗三个民族。其中,回族62620人,占全县人口的12.1%;彝族43446人 ,占8.4%;苗族5508人,占1.07%。
 回  族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回族大量迁入云南,始于元代。公元一二五三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占大理,次年,兀良合台进入押赤城(昆明),在云南实行军事统治和建立行省设置郡县。随蒙古军进入云南的有不少中亚、西亚来的回回军、回回工匠、回回贵族,以及维吾尔军,在全省各地进行镇戌、屯田或经商。那时寻甸称为仁德府。领为美、旧厚二县,是大量军屯之要地,为全省十二个屯田地区之一。除了蒙古军屯,还有回回民屯。这就是回族进入寻甸之始。元顺帝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寻甸境内曾开设了通往四川、昆明等地的易隆驿站,加强了和内地的交往联系,便利了回族人民迁徙。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回族人赛典赤·瞻思丁来云南任平章政事,他的五个儿子都在云南各地做官、定居。赛典赤的后代子孙藩衍成云南回族中的马、哈、赛、纳、金……等大姓,散居全省各地,寻甸亦有其后裔。
    明、清两代也有大量回族进入云南,如明初有许多回回随沐英军队进入云南。明洪武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任命付友德、沐英、蓝玉率30万大军由黔入滇,与梁王10万军队,会战曲靖白石江,大败元军,擒梁王,平定云南。以后沐英留镇云南,其部下多属江南、甘陕等地回族,分布滇东各地镇戌屯田。明代实行“军户制”,这些派驻到屯戌地区的将士,日后成家,历经几代逐渐脱离行伍生活,变为自耕农民,形成村落,有的大姓成为当地旺族,寻甸客籍马姓现分布先锋,凤仪、柯渡、仁德等地,人口六七千人。其始祖马文逵葬仁德镇玉屏村后山上,墓碑刻“随沐英监军兵靖入寻阳,元配张氏自金陵随居寻甸”。据客籍马姓族谱记载,已历22代。
    从云南地方志和一些回族人士家谱、碑记记载,在昆明以东嵩明、寻甸、沾益、曲靖等地有了回族聚居区在城里和乡下。如明朝正德(云南志)卷十一寻甸军民府风俗篇说:“土民有白罗罗、黑罗罗、有回回,……。”明朝嘉靖寻甸知府王尚用编纂的《寻甸府志》下卷中说:“寻甸有清真寺二,一在城北门外百步,一在城北门内,俗呼为回回寺。色目人马德全,舍田二十亩入寺,永远为常住,以济贫难。”可见,寻甸县城内回族居住之多。另据民间家谱传说:明洪武年间马姓后代马绍丰、马衡丰到寻甸羊街甜荞地定居,形成了回回村。现住塘子、仁德两地姓白的回族,据说其先祖是明朝时从南京高石坎柳树塘迁来云南寻甸定居。现住石头嘴姓铁的回族,据说其先祖是清康熙年间从河北迁来寻甸定居的。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9月,滇西回民起义,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在大理建立了政权。滇南、滇东回民也纷纷响应。滇东回民起义,早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汤丹铜厂马二花举兵反清、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起义虽然失败,但无一人投降。1856年,全省屠回事起,鲁甸回民马连升率幸存者逃往宣威梨山,被回民推为“谋主”,联络滇西杜文秀义军,在宣威卡郎、曲靖一带建立据点、抗击清军。寻甸的马荣、马广等人,原籍东川茂麓,也曾参加马二花起义。失败后落脚寻甸,以马连升为首的滇东回民大起义以后,寻甸成为迤东回民起义的据点。1862年,清政府为了稳定局势,派人与马连升议和,封马连升为“曲寻协标”。控制了迤东七府州县、威及贵州普安、威宁、兴义等地。1864年,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遭到镇压,全国起义形势转入低潮。清军统帅岑毓英率大军由陆良进攻曲靖,义军顽强阻击、激战月余,终因寡不敌众,马连升被杀害于曲靖东山寺,坚持斗争7年之久的回民起义,被镇压下去。曲靖、沾益城内回民惨遭杀害,所有清真寺被焚毁,幸存的回民义军被强制拔营到寻甸,曲靖桂家屯等地。但是到了1874年,岑毓英认为寻甸三四千户回族多是沾益、宣威、马龙、平彝、嵩明和东川等地回民,于是派军队将他们遣送回原籍。平彝腰站、马头山、阿丈冲三地回民220户,因房屋被焚毁殆尽,则安置在寻甸州城十里外乡村。腰站马姓回族定居寻甸县城西门外,弯腰树上下村、亦在此时,马头山马文成病故,亦葬在玉屏村背后山上,墓碑尚存。
    这就是回族进入寻甸的又一个历史时期。至今,寻甸回族姓马的多,也有姓白、铁、余、丁、桂、保、张、李等20多姓。马姓中还分客籍马、蔡家地马、保改马、咸王马等家族。与这时期的迁徙密切相关。
    寻甸回族居住总的比较分散,多住在坝区和城镇交通沿线。2006年,寻甸回族人口62620人,其中,柯渡镇2491人,羊街镇9111人,先锋乡8155人,仁德镇12833人,塘子镇4778人,凤仪乡4288人,河口乡3202人,金所乡2972人,功山镇1770人,金源乡1250人,七星乡1199人,甸沙乡489人,倘甸镇49人,六哨乡2人,鸡街乡23人,联合乡8人,较大的村庄是:甜荞地、三元庄、黄土坡、纳郎、中桥、塘子、回辉村、丹桂、新村、猴街、鲁冲等地。
彝  族
    寻甸彝族,属于东爨鸟蛮支系。在本地又称白彝黑彝,白彝自称戈濮,黑彝自称纳濮,都是寻甸古老的民族。据《西南夷志》记载,寻甸彝族属古滇国周围的劳浸、靡莫。西汉王朝统一滇池为中心的滇国时,首先统一了劳浸、靡莫之属。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云南时,属于南中昆明夷中叟族,诸葛亮曾在寻甸县城东南关岭上设“本征部”,立“会盟碑”。在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属于东爨鸟蛮,当时寻甸称为升麻川(州)。《蛮书》卷四说:“东爨,鸟蛮也。……当天宝中……在曲靖州、弥鹿州、升麻州、南至步头、谓之东爨。”那时东爨鸟蛮三十七部,寻甸称为仁德部。元明以后称为“罗罗”。据李京《云南志略》说:“罗罗,即乌蛮也。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髦其发……。”这一名称来由据天启《漠志》卷三十说:“其初种类甚多,有子鹿卢蛮者,今讹为罗罗。”近代“罗罗”变为侮辱性称谓而改称彝族。
    明、清两代王朝都曾对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当时寻甸彝族地区也在其内。据明史记载,元、明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设土官(土知府、土知州)统治,寻甸是土府。元宪宗五年(公元1253年),寻甸内附,设仁地方户府。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土司安阳上京朝贡,蒙实授寻甸军民府知府职,返回寻甸途经四川巴东县病故。其职由母沙琛袭任,在位9年故,由子阿察正妻沙观继任,在位37年故,弄革鬼未袭故,正妻沙仲袭任,在位15年故,子安晟袭任,在位18年故。成化十二年(1476年)因弟兄争袭,改设流官,前土官六位,共93年。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后,靠内地较大的土司先后被改为流官司(中央王朝直接委任),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深,迫使彝族人民反抗斗争。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彝族首领安铨率众反抗,结果遭到惨重屠杀,许多彝族人民被迫赶进深山。清朝雍正时,鄂尔泰为三省(广西、云南、贵州)总督,继续“改土归流”政策,以武力进剿乌蒙、东川、镇雄,后土司再次叛变从乌蒙(昭通)一直扩大到东川、寻甸地区。经清王朝镇压后,大量彝族人民被迫流入深山和四川凉山地区,少部份留住坝区。“改土归流”虽然客观上有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巩固封建国家作用,但是,它是以残酷的民族压迫的手段实现的,给彝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彝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主要在海拔2000—3000米左右的山区。白彝和黑彝仅是支系之分,他们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大体相似。多数黑彝居住在县境西南靠近武定,禄劝一带。中部黑彝、白彝杂居,白彝居多。据一九八二年统计,分布在全县各区的296个村子中,纯彝族生产队有174个,彝族人民以勤劳著称,较早地开发了寻甸地区。由于居住山区,畜牧业有较悠久的历史。元、明、清史书多有记载,彝族以畜牧为生,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
    寻甸彝族共43446人,其中,仁德镇1216人,塘子镇102人,功山镇1903人,羊街镇329人,柯渡镇2729人,先锋乡847人,凤仪乡4264人,河口乡3182人,金所乡4422人,金源乡4267人,七星乡56人,甸沙乡3354人,倘甸镇3257人,六哨乡6201人,鸡街乡4094人,联合乡3223人。
苗  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 5000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和炎帝、黄帝一道,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共同缔造者;苗族是第一个种植水稻及唯一能把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缔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全世界苗族人口1000多万,分布在中国、美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阿根廷等国家。中国900万,主要居住在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北等省区。云南100多万,主要居住在文山、红河、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丽江、保山、版纳、思茅等州市。寻甸5508人,主要分布在仁德镇、塘子镇、功山镇、羊街镇、柯渡镇、先锋乡、凤仪乡、河口乡、金所乡、金源乡、七星乡、甸沙乡、倘甸镇、六哨乡、鸡街乡等乡镇。
    寻甸苗族至今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才从贵州威宁、昭通迁移到武定、东川等地,然后再逐步移居到寻甸的。清咸丰元年(1851年),贵州威宁约40户160人被当着奴隶陪从当地彝族土司姑娘嫁到云南武定环州、元谋,部分又迁移到寻甸的鸡街一带;咸丰九年(1859年),黔西北部分苗族进入寻甸;同治六年(1867年),禄劝、武定部分苗族搬入寻甸,居住在先锋龙潭箐、六哨阿乐山、七星蚂蝗塘等地,后又从昭通等地逐步搬移到寻甸,逐步形成了今天寻甸苗族的格局。
因战争等原因,苗族长期辗转迁徙、流落他乡、四处漂泊,像尤太民族一样成为世界上命运最悲惨却坚忍不拔的民族。而在迁徙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支系。寻甸苗族属于“大花苗”支系,自称“阿卯”,他称“大花苗”。
    寻甸苗族5508人,其中,仁德镇173人,塘子镇831人,功山镇168人,羊街镇202人,柯渡镇377人,先锋乡365人,凤仪乡4人,河口乡603人,金所乡385人,金源乡4人,七星乡702人,甸沙乡489人,倘甸镇7人,六哨乡306人,鸡街乡892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