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寻甸县快乐的彝家人

寻甸县快乐的彝家人

关键词:寻甸县彝家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本地机构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und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20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正午时分,山坡上早缀满了色彩缤纷的人们,彝家女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笑嘻嘻地挤作一团;彝家汉子们或三五个扎在一堆干脆就着酒瓶子先喝个痛快,或围在斗牛旁放声大笑着,比划着……大黄牛、老青牛怒瞪着双目,用角斜蹭着黄土,坚实的蹄子一下下把黄土创出了一个深坑,旁边一有牛经过,便喷着鼻息想挣脱绳索冲过去,三五个小伙子不得不拿着棍子、扯着嗓子吆喝着阻挡它的去路。在彝家人的秋场上,姑娘小伙、老头老太各自为阵起舞,飞扬的黄土就是他们脸上的笑容。
  每年立秋,是寻甸六哨乡等地彝族的盛大节日,彝家人称为“布葛南”也就是“牛打架”的日子,附近各乡的人都聚集到秋场上,“斗牛”得胜的人家则预示着来年的丰收,会过日子而倍感自豪。19岁的李富带着他的大黄牛和大黑牛从洋洒拉村赶来。他从14岁起就开始养牛、斗牛,他的牛都是8000级以上的大牛,5年来已经换了7头牛了。别看他年纪不大,可是转战斗牛场上的将军,在石林、禄劝、富明、甸沙的斗牛场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牛或多或少总能得到名次。他指指身旁的黄牛说,去年的立秋节这老黄牛得了头名,牛一般长到15岁就不能斗了,老黄都13了,真舍不得。而他今年刚买的大黑牛,一直在一旁按捺不住地创土,怒视着过往的人和牛。“19岁的将军”也是村里第一户专业养斗牛的,近一两年其它养斗牛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问起为什么要专门养斗牛,他嘿嘿一笑只是说喜欢,告诉我们要让牛壮实,平时除了喂一般的玉米、荞子,还要喂羊油、猪油、鸡蛋、红糖和茶叶,还给它们经常洗澡、梳理毛发。为了练习牛的胆量,平时要在让它村里和其他牛在空地里时不时地角力一番。“要养好一头斗牛每个月的花费在200至400元之间,可得了名次的奖金也只在100至500元左右。”小伙一边说一边理着老黄牛的毛发,从他的眼睛里可以看到兴趣所产生的力量。周围的空地上和对面的山坡上拴满了百来头各地村镇的斗牛,大牛无不跃跃欲试,小牛也来热热身,明天才轮到他们上战场。姓普的小伙子,连续来了三年了,每年的立秋和八月十五都要斗上两场,他一口酒下去大声地说:“一定要来斗,这是老辈人的规矩!”
 
  精彩的牛打架在人们的笑闹、吆喝声里开场了。还没来得及解下绳索,不顾主人的呼喝,一头大黄牛径直冲进了秋场,仿佛要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一下子爆发出来似的。从另一边进场的青牛一开始愣了一下,突然间一扬头迎了上去,四角相抵,一下子定格在了秋场的中间,1万多围观的人一下子也静了下来,直到青牛憋足了劲一发力,鼻息如雷,把大黄牛撵得满场跑,整个场子才又更加闹腾起来,后发制人的青牛摇着脑袋得意地绕场一圈,仿佛是要告诉大家:胜负要到最后才会分晓。一开了个好头,斗牛们更是志气高涨,一时间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的角斗场里,相比之下,我更欣赏这份英勇无畏的自然之美。也有的一看到对方,就已雷不掩耳的速度跑出场外去的,任凭怎么拉也拉不回来。还有一头大黄牛摇晃着脑袋,带着自己的“小女朋友”——一头小黄牛来助阵。上场后,它却始终没和另一头公牛斗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吧。怒视布满血丝的双眼,涔涔渗血的牛角,傲然挺立的牛尾,奔跑时的黄土飞扬,落荒而逃的也罢,得胜凯旋也好,无不痛快得淋漓尽致。
  往秋场最鲜艳的地方挤过去,那是经心打扮过的彝家女。她们身穿红衣白色百折裙,肩上披着大红色绣花披肩。六哨彝家女的披肩不仅美观,而且呈袋形,是个隐形的大口袋。不时地走过一小队牵着手的十多岁的彝家少女来,她们怯怯地低声笑谈着,小步急走,而小伙子们早就在红色的影子里相中自己的意中人了。
  热闹的地方总是儿童的天堂,每年的立秋节也是附近各村来赶会的日子,在秋场周围的空地上,卖羊汤锅的、卖点心的、卖各种玩具的……欢乐总需要儿童的笑声来点燃。吃羊汤锅、看牛打架,不管少了哪样就不是立秋节了。快到立秋了,拖期村的几个村民便买了2羊1狗,支起锅来。凡是来赶会的村民都要吃上一碗羊汤锅,一天下来,少说也有200多元的利润。羊汤锅的摊子从东到西望不到头,喝着、闹着、斗着,这样闹腾一番,才能迎来秋高气爽吧。
  暮色渐渐染上天空,秋场里围着厚厚的人群,当两牛一往边上发力,人群便轰地一下往后退,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间。山地上而还有很多牛因轮不到上场而不停地吹鼻子瞪眼呢。秋场上的年青人越来越少,当红土梁子上传来一声悠扬的情歌时,那群怯怯的小姑娘,潇洒的小伙早隐藏在山间树林,用歌声来传达自己的心意,直到通宵达旦。暮色里的立秋节又是别样的柔美。
  立秋节的欢腾还未平息,行走于寻甸各彝族居住的地方,慢慢又寻出另外的味来。透过星期天的喧哗,县城一角的基督教堂却是别样的安静和神圣,这是教徒们例行做礼拜的日子。这座基督教堂里,有一位年近70的苏牧师。苏牧师是鸡街乡拖姑村人,那是个彝族村,村里有教堂,村里人大多都信主。他从9岁起就开始念村里自办的教会学校。苏牧师回忆说,当时村里腾出几间空房来,又到外地请了位老师,就办起了学校。每个学生的学费全免,一年只交5升米、一捆柴、一斤肉,算是给老师的生活补贴。一天上四节课,有国语、算术、自然和圣经四门课程,很多外村的人都到他们村来上学。苏牧师后来当过生产队的记分员、生产队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到这座教堂里做事,现在已当了6年的牧师。苏牧师说:“我还要再开彝文培训班,民族文化和传统不能丢。”这个小小的教堂,是苏牧师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除了处理日常的宗教事务外,他也浇浇花种种草。
  来到撒米落村,这里的烟叶长得正好,彝家妇女正忙着往烤烟房里挂烟叶,村里的大路两旁开满了店铺,村里人说日子好过了,但祖宗的规矩是要遵守的。每到大年初一,他们都要到神山上祭密枝,求得庇佑,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不能破坏的,敬爱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回馈。老辈人一跳叠脚舞,就是一夜,这一天要留过往的客人留宿,谁家的客人最多,来年的庄稼就最好。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四,全村的青年男女都到西边的小凉山上对歌,而第二天又转到东边的山头上去。全村人最敬重的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毕摩,他维持着村里的秩序,主持着葬礼,念着“指路经”让仙去的彝家人回到故乡。
  回走于不同的彝族村寨间,他们穿着不同的服装,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信仰,而彝族,这个以虎为图腾的部族,却喝着同样的牛角酒说,“我们彝家人。”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