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寻甸历史回眸

寻甸历史回眸

关键词:本地历史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本地机构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xund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39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寻甸是滇东北要冲,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称牧靡,属益州郡。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寻甸军民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土归流”。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兵备道,后又改为迤东兵备道兼水利道,道台驻寻甸县城,管辖13府。民国元年(1912)改称寻甸县。1956年,成立寻甸回族自治县。1958年嵩明、寻甸两县合并,1961年又恢复为嵩明、寻甸两县建制。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1979年12月20日召开庆祝大会,正式成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自治县成立以后,着手制定《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89年经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1989年8月正式批准。这个条例对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政策,发展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寻甸每年在财政收支、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享有国家特殊照顾,加速了寻甸脱贫致富的步伐。
政府在红军长征驻扎过的柯渡丹桂村建成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以保存革命文物和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纪念馆里还增设历史文化陈列室,陈列各类古代文物百余件。至今尚存的易隆古驿道遗址、文庙、古城、古寺、文笔塔等古迹遗址近20多处。距县城东南20多公里的关索岭,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驻扎的大本营,曾立过“会盟碑”。相隔不远处的钟灵山有西南八大名寺之一的钟灵大寺遗址,密林中尚存30余座和尚陵塔,数量之多居全国第四位,钟灵山已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开发。这里既是旅游点,又可提供研究佛教历史、佛教建筑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城西14公里有清水海,是避暑游览胜地。位于县境东部的白石岩溶洞群,又称“撒米落溶洞群”,神奇壮观。据前来考察的国内外专家评价,认为其科学价值超过旅游观光价值,可以开展科学考察与探险。可对洞穴的形成及活动断裂、洞内恒温、恒湿等环境质量进行研究,开展特种医疗服务。
境内历代突出的人物、事迹均载入史册,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明正德七年(1512)“立法陈纪,化夷变俗,拓土城以防寇,建学校以育士”,创养正书院。明嘉靖二十年(1541),“除奸革弊,疾恶任能,设馆牌以均徭役,立哨戎以防寇盗”。轻康熙二十九年(1690)绿化荒山,改造“火龙山”为“青龙山”。雍正二年(1724),改建塘子牛栏江大桥,增修各处水利;在城东南麦场后修渠引水排涝。民国24年(1935)4月和25年(1936)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过寻甸。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寻甸留下光辉的足迹,中央军委在七星鲁口哨发布抢渡金沙江的命令,红二方面军在六甲激战,击退国民党滇军的围追堵截,一批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民国27年(1938)拆除城隍庙的菩萨,创办寻甸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8年(1949)5月,滇、桂、黔边区纵队副司令员朱家璧与云南省主席卢汉的代表龙泽汇在果马磨盘寺举行谈判,对争取云南和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滇桂黔边区纵队领导组建寻禄新区人民政府、寻甸游击大队、寻禄会巧山区支队、果马游击大队进行艰苦斗争,为推翻旧制度,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寻甸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地委的领导下,先后经历了减租退押、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寻甸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同时,寻甸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大跃进”、“反右倾”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了一定损失。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重点由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寻甸县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地委指示,在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工业、商业、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县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3154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845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92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80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955万元。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实现增加值57824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0.4%。全县普通高中招生2237人,在校生5625人;职业中学招生103人,在校生185人;初级中学招生8483人,在校生23796人;普通小学招生10467人,在校生5885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272人。全县建有文化站17个,艺术表演队1个,图书馆1个,纪念馆1个。卫生机构21个,其中: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中心卫生院4个;保健站1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609人,其中:医生323人;床位有481张。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37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2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28平方米。
 
[人文地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º41´-103º33´、北纬25º20´-26º01´,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东临马龙、沾益、会泽,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和富民、禄劝毗邻,田畴相接;北与东川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川原平衍。从东到西横距84.5公里,由南至北绵延75公里。1988年,全县总人口418677人,其中汉族329808人,彝族36448人,回族47798人,苗族4476人,其它少数民族147人,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1.22%。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向东南倾斜阶梯状。以乌蒙山系的梁王山、小海梁子等山脉为主,山间点缀着低凹谷地或湖盆。全县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山区、高寒山区占87.5%。北部受金沙江水系的河流强烈切割,河谷深切,山势陡峻;中部地势略高,山顶浑圆平坦,东南部低中山丘原之间散布各类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坝子)。有万亩以上水田的坝子5个(仁德、羊街、马街、鸡街、牛街),千亩以上的河谷槽坝10个(七星、金所、河口、功山、金源、柯渡、先锋、尹武、可郎、摆宰)。这些坝子和河谷槽坝的总耕地面积有20多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左右,是水稻、玉米、小麦的主产区。
    高原湖泊清水海,是滇东北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库容量1.17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7.16亿千瓦。全县有68个水库,122个坝塘,能蓄水5278万立方米。有河流20余条,主要河流有牛栏江、柯渡河、四甲河、响水河、牛街河等。最长的河流牛栏江,是金沙江水系的主要支流,源于县境果马,流经嵩明县嘉丽泽再流入县内塘子、仁德、七星、河口4个乡(镇)75公里,进入会泽县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坝塘中可以发展养鱼业。现有鱼种:鲤鱼、银鱼、鲫鱼、鲇鱼、草鱼、细鳞鱼、鳝鱼等。特别是清水海水质未受污染,周围环境幽静,林木青葱,养殖淡水鱼、虹鳟鱼等有广阔的前景。
由于地形高差大,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突出,多雨,凉爽潮湿。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河谷区与高山区气候差别大,二是四季基本分明。
    岩石分布较多的是玄武岩、砂页岩、石灰岩。土壤多为红壤土、黄棕壤、水稻土、紫色土,土壤分布带性强。耕地总面积55.3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0.25%。
    奇丽多姿的山原地貌和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产生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寒温、热三带不同区系起源的动、植物均能“安家落户”。地下埋藏着煤、磷、硅等矿物,全面发展工业、农业、林业、副业、渔业都有潜力。
    境内世居的民族主要是回、彝、苗、汉族。回族进入寻甸始于元代,明、清两代大量迁入。特别是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反清被镇压,全滇回族流散迁徙,也有少部分进入寻甸,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回民勤劳、坚忍、团结,善于经营手工业及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全县17个乡(镇)中,13个乡(镇)有回族居住,多以农业为主。彝族属于东爨乌蛮。分白彝、黑彝,白彝自称戈濮,黑彝自称纳濮。明代王朝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土官后裔“营长”安铨率众造反,遭到明王朝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大量彝民逃往边远山区,主要居住在海拔2000-3000多米的山区、半山区。彝族人民勤劳、朴实、勇敢,以种植业为主。苗族进入寻甸有100多年的历史,自称“阿卯”,属于花苗。全县17个乡(镇)中,13个乡(镇)有73个苗族村子,地处山区和高寒山区。苗族人民勤劳、朴实、忍耐,喜好打猎,能歌善舞,具有发展林、果业的经验。明代汉族称“汉人”。元、明时军队屯田,寻甸是军屯要地,汉人从内地大量进入寻甸,多数居住坝区,也有少数居住山区。汉族勤劳朴实,农业生产经验丰富,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史以来,全县各族人民所形成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服饰、饮食、文化生活、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婚姻家庭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物质文化生活面貌。在寻甸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相互学习,结成了唇齿相依、有无相济的和睦团结关系,形成了和谐、美好的文化、生活习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